1年100场直播,我们收获了什么?

在做直播的过程中,有很多真切的感受,慢慢地也会成为习惯。本文作者基于自己100场直播的经验,分享了所得的收获与感悟,并对如何长期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希望对你有帮助。纯属巧合,100场直播刚好用了1年。在大厂工作时,总要论述事情的意义和价值,那么我就把这个恶心的惯例再应用一次,说说价值和收获。最大的价值,我们完成了从职场人士到咨询顾问的转型。

在过去的十几年里

我一直在做内容输出,也在大厂任职,给大家的印象是运营大佬、大厂总监、运营KOL什么的。我的直播,就是在这样的「人设」之下启动的。不断尝试各种主题,优化脚本环节等,我也会在直播后细细琢磨,哪里讲high了,哪里没讲清楚,自己是不是开心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对「讲运营」这件事没兴趣,或许更适合5年前的自己。现在我研究的东西,更多是业务的策略打法,是团队管理和组织设计。

企业可以使用 whatsapp 数据库来创建专属忠诚度计划。通过向忠 whatsApp 号码数据 诚客户发送量身定制的奖励和优惠,企业可以提高客户保留率并推动重复购买。通过 whatsapp 进行定期沟通可以让您的品牌保持领先地位,建立持久的联系,促进长期销售增长。

如果能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体系,帮助更多企业或老板,这会让我觉得更有意义。这是我想做,也适合我做的事。很快,我就开始转型。从直播选题和嘉宾邀请上,能看到方向的变化,不再讲运营讲职场了,业务增长的话题变多了。实际上,在线下我们付出的努力更多。去请教不同领域的牛人,开始设计toB的产品服务。

过程很难熬。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,每一次尝试的反馈周期也都比较长,导致总是处于困惑和迷茫中,这个感觉不太好。开心的是,经过这一年的探索,我们跌跌撞撞的读完了一年级,在快速成长。更庆幸的是,有很多老粉愿意相信我们,在请我们提供咨询服务。

目前的客户

已经占去我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,涉及行业包括教育、快消、社区、大健康、文化等。今年的目标很简单,踏踏实实的读好二年级,稳扎稳打的干到60岁。你可能会问,不是要讲直播吗?好像没什么关系呀。

正是因为我们在努力的做好每一场直播,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、喜欢什么、恶心什么,只有做过才有感受,意淫不来的。

工作18年了,之前从来没做过职业规划,我总是没办法想清楚自己一年以后的样子,所以只是保证当下的选择比之前更好,是自己满意的,就可以了。一年后的事,可能再过10个月我才能有感觉。虽说志在远方,但更重要的是脚下的路。说完直播给我们带来的价值,再聊聊收获。

whatsapp 号码数据

在做直播的过程中,有很多真切的感受,慢慢成为之后的做事原则。这些感受,只有长期高频反复的做,才能体会到。我们这一年,时间还短,在这里分享一下粗浅的观点。

勇于突破,不要随便的定义自己

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文章,公众号写了8年,还出版了一本书。在很长的时间里,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「写东西的人」。哪怕短视频&直播大潮袭来六七年,甚至我还在一个头部短视频平台工作。

有几次面对镜头的机会,让我加重了这个自我认知。代表公司接受电视台的采访,原本几句毫无技术含量的发言,我看到镜头后却手足无措,重来了几次才完成。当时,在心里偷偷的告诉自己:别人做短视频做直播,我只写东西,也是差异化的人设吧。

其实,这就是在随意的给自己下定义,也在给自己的懦弱和恐惧找借口。

媒体人潘乱跟我说了好几次:都什么时候了,你还写公众号,现在谁还看呐!ROI太低啦!说是我突破了自己,还不如说是被逼无奈。

这个逻辑很简单,做个人IP基本就等于做内容。当下的内容就那几种形式:文字、视频、直播、音频。如果我只做文字,相当于放弃至少一半的机会,实在受限。回头来看,正是因为在直播这个点上做了突破,才有了后续的一系列尝试,找到咨询顾问这个方向。

你认为专业的东西,都是用户不想要的

通常,人知会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。甚至会认为,自己看不到的东西,就是不存在的。

无法换位思考,是人性的弱点。早几年,在媒体上总能看到有人质疑快手的用户数:居然每天有几亿人用?是不是造假啊,为什么我身边没人用。这句「我身边没人用」出现太多次了,我总想怼回去:你以为 您在寻找波兰的金属买家吗 你是谁!不展开了。想表达的是,人们都会被自己的视角、位置、利益、知识储备所限,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,做出的决策也差异很大。我做直播也一样。

起初我拿出几个主题来,和大家分享。自以为会非常受欢迎,结果从数据上看反而是最差的。比如,有一期是讲运营的价值。下播后,小助理看着数据说:现在都他妈找不到工作了,咱还和大家谈价值。

这可是我之前的老板们最关心的话题呀,我研究了挺久,也算有些观点。但换了一个需求场景,结果就天壤之别,数据给你最真实的反馈。还有一个案例,就是Keep卖奖牌的事。

我那条微博火了,被各种转发,解读的角度很多。我的本意,作为业内人有些讽刺,我们做了很多专业视角觉得对的事,结果反而是很大众的一个产品,获得了很好的效果。专业vs大众,是这里的重点。

各种讲健身的科学、效果和体验,不如奖牌的高颜值和高性价比来得实在。这个点,戳痛了很多同行,才会疯狂转发。

去做正确的事,别追求好看的数字

数字会让我爽,让我高潮。从18年前论坛的注册和发帖人数,到现在的订阅和阅读人数,这是本能反应。如果没有深入思考,很可能就会去追求这些数字的增长,去获得爽感。

数字是具有迷惑性的。如果你看的数字和业务方向是匹配的,那就没问题。反之,可能会被数据反噬。

曾经有那么几周,我会选择职场类的直播主题,去讲沟通技巧、职业发展、向上管理等等,夹杂了很多能获得共情的观点,数据效果特别好,我也很爽。但我发现,这和我的业务模式没关系。直播和变现的受众 sv 列表 完全是两个群体,在直播时骂的那些人,很可能就是会在我身上花钱的人。而在直播间从头听到尾,向我提问的那些人,甚至不愿意给我送一个价值0.1元的粉丝灯牌。我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调整了方向。有一场直播,数据挺差的,但内容和嘉宾都是我们想要的,只是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好,我就和小伙伴们说:这个方向是对的,不用那么在意场观和在线人数,咱们解决好那几个问题就行,要坚持做下去。

在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,有些数据很容易就能提升,但这样的数据往往是廉价的,甚至是毫无意义的。我们需要判断,什么是正确的事,要能接受看似不漂亮的数据结果。

四、长期主义,不是所有事都看转化率

转化率,应该是最重要的过程指标,能应用在各种业务场景,内容、交易、活动、留资等等。提升转化率,甚至是很多团队的首要指标。但是,有些业务或场景,是不应该以转化率为目标的。我们曾经也分析和瞄准转化率,看哪一场直播的转化更好或更差,再去研究里面的原因,希望在之后发扬或避免。

后来发现这么做是不对的,至少在转化咨询客户这个业务上。

和目前的几个客户,以及有意向的准客户交流过,都说不出他们是从哪一场直播转化的。他们都是持续看了我几个月的直播,甚至看了几年的公众号内容,在有信任的前提下需求产生了,才有了后续合作。

所以,他们不是某一场直播转化的,而是我持续做直播这件事,推动了合作的发生。想到这里,一下子治愈了我。

因为在很多很多次直播后

都让我觉得很丧。不仅数据不好,也没有转化,就会觉得这场直播毫无意义。回头来看,这每一场直播都是一砖一瓦的积累,必不可少。

最终会发现,类似toB这样的业务场景,需要拿出长期主义去看待。衡量单次行为的转化是不科学的,而是要拉长周期,看这个行为组合的价值。而且,长期主义带来的收益,建立在持续耕耘的前提下。有一定积累,才会触发好结果的到来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